公告通知内容:

您的当前位置: 首页 > 行业资讯 > 李志红:在垃圾分类里“挖矿”,在公益环保中深耕

李志红:在垃圾分类里“挖矿”,在公益环保中深耕

发布时间:2020-3-2 9:21:03

最近一两年,“垃圾分类”成为了一个城市热点,特别在上海雷厉风行推出相关政策和措施之后,更是引起了全民关注。而对于李志红来说,垃圾分类则早已是他工作和生活的一部分,他在这条公益环保的路上已经走了十年。


因为机缘巧合,专业领域是设计的李志红接触了垃圾分类,然后全身心投入、为之付出并创办协会,以此为事业,希望将垃圾分类的信息和理念传递得更广更远。


他是垃圾分类、城市矿产的“挖矿人”,也是深耕在公益环保中的先行者。


李志红

广东轻工职业技术学院

绿色(可持续)设计研究中心主任/副教授,

广州城市矿产协会秘书长,

广东省十大环保人士



01

垃圾分类,

从工作变成事业

微信图片_20200302090041.jpg


十年前,广州市城市管理委员会正式挂牌成立,随即起草了《关于全面推广生活垃圾分类处理工作的意见》,旨在全市大力推广生活垃圾分类工作。


正是在这一时期,本身专业领域是平面广告设计的李志红,因为承接了一项工作而与垃圾分类结下了缘分。


“广州从2010年开始启动垃圾分类,我因为这个机缘,偶然地接触到垃圾分类的公益文化传播。广州市第一批发布垃圾分类公益广告,都是我们设计的。”


真正了解和参与相关的工作后,李志红拥有了从更广阔的角度去看待垃圾分类的机会——他看到了工业社会演进过程中所带来的环境变化,用四个字来形容便是“垃圾围城”,这让他相当感触。

微信图片_20200302090052.jpg

于是李志红开始思考垃圾分类工作的价值和意义:垃圾分类具有两个很重要的属性,一个公共管理属性,与老百姓日常生活息息相关的健康安全问题;另一个则产业属性,是可回收资源的再利用,属于城市矿产产业话题。


做好了垃圾分类,不仅可以避免我们的土壤、河流、海洋、空气等环境受到污染,改善生活质量,还可以从中挖掘可利用资源,为正走向枯竭的自然资源分担过度开采的压力。


李志红举例,根据数据调研,按照目前人类的开发速度,煤铁、重金属、稀有金属等资源会在一百年后被开采完,到时候我们的子孙后代面对的,将是一个巨大的难题。


微信图片_20200302090054.jpg

李志红(右一)出席2016年度华南低碳环保产业学术年会


“我们做好垃圾分类,挖掘城市矿产,利用好再生资源,它是一个节约型社会、可持续社会的一个建设。所以它的意义从两个方面来讲都是非常丰满,非常有价值的。”李志红说。


因为投入其中并为此思虑,垃圾分类对于李志红来说已经从一项工作,变成了一份事业。


他想通过自己的专业和努力,把垃圾分类、回收、再利用的信息和理念不断推广传播,令它实现最大的价值,给我们的社会、环境、族群增添一点环保的气息和活力。



02

亲力亲为,

从宣传走到前线


微信图片_20200302090058.jpg


任何一件事想做出成绩、有效果,难免遇到难题和阻碍,垃圾分类工作也一样。李志红说,垃圾分类开展的其中一个难点,便在大家对这项工作的认知上。


在李志红看来,垃圾分类其实是一个系统体系,包含了前端的分类投放、收集、运输,也有后端的分流、回收、处理。而很多人往往对垃圾分类仍然只有相对片面的认识,觉得只要把垃圾打包好就行了,缺少了整体认知和动机动力。


“垃圾分类工作的难度在哪里?其实就在人心。”


微信图片_20200302090101.jpg


所以从十年前接触垃圾分类工作开始,李志红就专注在面向大众的公益环保宣传方面,他以广州工程技术职业学院老师的身份,和同事们共同参加了多次垃圾分类宣传品的设计创作。


另外他还带领学生,一起设计了不少相关的公益广告、海报、游戏、插画等作品。其中在2013年,李志红团队设计的作品《木棉花开》在“广州市垃圾分类卡通形象全球征集活动”中获得网络投票第一名、专家评审阶段“榜眼”的不俗成绩。


微信图片_20200302090103.jpg

《木棉花开》的主角是四个可爱的木棉花造型吉祥物。


透过不同的视觉效果传播,垃圾分类增加了吸引力和影响力。李志红想通过多样化的宣传,向民众呈现垃圾分类的全面概念。


值得高兴的是,经过多年的努力,垃圾分类已从曾经的“选择题”变为一道答案坚定的“必答题”;民众也从以前的无所适从变为今天的认知认同。


有了宣扬传播,李志红觉得还需要实际行动来支持。所以他也会亲力亲为走到前线,身体力行参加垃圾分类的具体工作。


微信图片_20200302090106.jpg

李志红为高校毕业季“垃圾围城”问题提供了解决方案。


前年,李志红从媒体上了解到广州大学城毕业季的垃圾问题严重,年复一年没有改善。而且当时遇上番禺火烧岗垃圾场正在改建,对可接收垃圾进行了限量,大批垃圾只能做外运处理,延长了处理周期,大学城内一些路段堆积的垃圾越来越多。


与一般垃圾不同,大学城里的很多垃圾都是可以回收再利用的。于是李志红主动请缨,联系了几所高校,表示愿意帮助他们解决问题。


2017年7月,李志红和20多名工人顶着三十几度高温,正式进入大学城清理回收。他们从早到晚辛勤忙碌了二十多天,把150多吨垃圾进行了专业的分类、打包、资源化处理,当中可循环使用的资源数量达到了85%,真正做到了垃圾分类的“资源化、无害化、减量化”。


“我希望通过这个案例能引起社会企业的关注,让更多的企业按照这种(垃圾分类)方法,未来服务于高校。我们的‘试验田’就是一个示范作用。”李志红说。



03

品牌情感,

从共识达致共鸣


微信图片_20200302090109.jpg


由广告设计走向垃圾分类,从高校走向“垃圾堆”,别人眼中的李志红是玩跨界,他自己则认为这些都是融会贯通相辅相成的。正如他在多年的设计实践中,总结了对建立“品牌”的深层次理解,从而提出的“品牌情感”理论。


“一个品牌的认知度,我认为它在于品质加情感。”李志红说每一款产品都需要有过硬的品质作为基础,然后对其进行情感植入,用这种情感去沟通社会,去沟通消费者,产生情感认同,甚至是精神依赖。


以品牌情感为支撑,多年来李志红已经为近100个品牌进行了文化建设,也获得过“广东省十佳设计师”“广州市中小企业服务设计专家”“国家高级品牌管理师”等荣誉和奖项。


更难的是,李志红将品牌情感这一理论融合到了垃圾分类的工作中。


微信图片_20200302090112.jpg


“(品牌情感)同样服务于垃圾分类的文化认知。我今天跟社会的接触大家都会认同我,具有正能量。正能量就是一种情感,认为我对于垃圾分类的专注和专业研究的深度,这些其实外化成一种消费者认知的时候,它就是一种情感。”


2015年,李志红发起成立了中国第一个城市矿产协会——广州城市矿产协会,也开办了中国第一个垃圾分类学院。


“城市矿产”即是对废弃资源再生利用规模化发展的形象比喻,而城矿协会则是有关城市矿产的产业资源平台、循环城市的公益平台、有关城市矿产的智库平台、城矿产业信息的资讯平台。这是李志红在设计宣传和参与具体工作之外,在社会中传播、实行垃圾分类路上的一次全新迈进。


微信图片_20200302090114.jpg

李志红在《爱要大声说出来》环保专题片接受专访


李志红表示,协会在前期筹备的工作中的确遇到不少问题,但幸好得到一群同路人和好友的支持和帮助,令整件事变得顺畅,如今无论是日常运营还是业务开拓,都有了强力的保障。


其实,这正反映了垃圾分类工作已经从个别群体延展至社会各界,不但有了理念上的共识,还达到了行动上的共鸣。


微信图片_20200302090117.jpg

如今李志红经常出席、参加不同的环保活动和讲座。


“说实话我作为一个高校老师,何必去讨这个苦去关注(垃圾分类)这个事情。因为我觉得它跟未来的生活提升、居民的生活品质保障是息息相关。我们有必要带着一份情怀,呼吁社会对这个事情的重视,而且做自己力所能及的一些工作。”


如今,李志红和城矿协会,还有很多环保人士会经常出席一些讲座和论坛,继续宣扬垃圾分类的科普、信息和理念。持续坚持的积极参与和投入,他为垃圾分类可谓倾心血。


我们深信,李志红和一众环保人士的无私真诚付出,正在一点一滴地影响着现在,改变着未来。



为何#同事同时#


十一年前,外国有一部卡通电影叫《机器人总动员》。它虽然是一部动画片,但讲述的内容却是要深刻思考的垃圾问题。当时看这部电影觉得全球被垃圾淹没,人类被迫躲避到太空,然后垃圾被堆积成摩天大楼的画面只是科幻情节;而如今再看,似乎我们距离这样的景象已经不远了。正如李志红所说,垃圾永远都会是一个问题,不过它可以被合理合适地分类回收处理,它也有应该去、可以去的地方。垃圾分类、环保、爱护地球,它是一项功业,除了需要有李志红这样的有心人,真的还要我们每一个人行动起来。